欢迎来到特产内参!
村民对苗木进行日常管护。梁 生 凌梅如 摄
花卉种植协会党支部书记廖宝基护理苗木。
钦北区小董镇榃头村在苗木产业发展道路上,坚持走“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的“三链”发展模式,探索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花卉苗木产业从原来的2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3300多亩,拓展区7500多亩,花卉苗木从90多个增加到150多个,从2014年农业产值的1000多万到2023年2100万元,带动了周边3100人实现增收致富,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先后荣获“自治区绿色村屯”和“钦州市生态乡村示范村”荣誉称号,2017年被评为自治区第三批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三星级)。
党组织建在产业链,筑牢战斗堡垒
该村采取“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由种植能人组成支委班子,带头发展特色产业,在产业链上建强支部战斗堡垒。1995年成立花卉种植协会,2015年成立钦北区小董镇榃头村花卉种植协会党支部,目前共有62名党员,种植能人共有15名,合作的农户达到1580人,辐射周围18公里。该党支部在成立之初就通过支委会确定种植协会成立每年1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来帮助购买农资、周转困难的农户,待到获得收益后归还协会。截至目前,已帮扶85户,帮扶资金累计达到21万元。此外,该协会通过多方筹措资金860多万元,组织群众投工投劳3000多人次,建设灌溉水坝1处,修建水渠1800米,硬化生产道路2500米,推广自动喷灌技术,实现了3000多亩核心区内水能到、车能进、苗能出。
党员聚在产业链,带动产业发展
榃头村花卉种植协会党支部通过把种植能人培养成党员,再培养成种植带头人,再培养成产业带头人的递进式头雁培养机制,注重在种植、运输、销售能手中培养新党员,该支部先后推荐廖海厚、廖开强、黄达章等6名种植能人入党,他们用丰富的种植经验为全村100余户农户提供免费的种植技术指导。党支部利用“两带”模式,以老党员带新党员、技术能手带技术“白手”的方式,通过现场教授、结对帮扶,快速培养一批党员技术能手,现有党员种植户25户,党员销售员37人。党支部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开展党员“传帮带”,无偿为群众开展技术传授,邀请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各级农业技术专家开展了58次免费培训,传授种植技术,让更多没有技术的群众也能白手起家,把花养好,把苗卖好。此外,还设立党员示范园8处,巾帼示范基地2处,年均开展党员送信息、送技术、送服务等活动8次以上,服务群众1000人以上。带动全村95%以上的劳动力从事花卉苗木种植产业,推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党支部还打造“智囊团”,充分发挥党员的长处,由党员带头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利用长期积累的种植经验,引进了柠檬无根嫁接扦插技术,缩短了柠檬培育时间,30天便可成活,且成活率达95%,树苗售出量是原来的2倍,经济收入增加50%。花卉苗木产量得到提升后,销路畅通才能实现收益增长,于是又培养了一支15人的“市场情报员”,在种植基地设立“市场情报站”,由苗木运输司机和终端销售人员为农户提供最新的市场需求动向。近些年,为了迎合年轻人市场,根据市场调研得到的数据,大力栽培的室内大、小型盆栽供不应求,如发财树、百合竹、多肉等,种植品种由原来的90多个增加到150多个,年销量达90余万株。
农民富在产业链,党群同频共振
该村通过组建“党支部+协会+农户”合作模式,发挥统筹、引领、协调作用,在产业规划、技术指导、产销对接、品牌提升上开展抱团发展,形成组织化规模化经营,推动全村种植苗木3300多亩,年产值2100多万元。发挥致富能人先行先试作用,在榃头村宝鸭坪花木世界林业产业核心区打造2个创业示范基地,带头试种苗木新品种成功后向村民推广,形成一人带一群、一群带动一片的效应。目前,辐射带动大垌等镇发展1000多家苗圃场(坊)。如今,示范区达3300多亩,拓展区7600多亩,辐射区15000亩。榃头村花卉种植协会党支部牢牢把握农旅融合新发展趋势,在荣获“自治区绿色村屯”和“钦州市生态乡村示范村”“自治区第三批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三星级)”荣誉的基础上,整合榃头村鸡笠山杨梅、宝鸭坪花卉种植资源,着力包装新的生态旅游热点,打造花木观光旅游景点,全力建设宝鸭坪花木观光休闲生态旅游区。每到春天,宝鸭坪便成为钦州的“小花园”,特别是杨梅时节,上千亩的杨梅为农民的收入锦上添花。2023年农业产值达2100多万元,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