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特产内参!

特产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市场动态 > 正文

《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0)》发布

发布时间:2021-09-16来源: 衢州市农业农村局作者:佚名

  9月3日,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峰论坛在四川省隆昌市举行。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在论坛上联合发布《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涵盖了2019年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规模、发展特点、政策扶持、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发展建议四方面内容。《报告》的发布,为广大从业者和社会各界全面了解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全貌提供了重要参考。《报告》全文将于近期对外发布。

  

  《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种养面积接近3500万亩,稻谷产量达到1750万吨,水产品产量超过290万吨。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规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通知》,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程度不断加深。稻渔综合种养在水产品保供给和水产养殖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从种养模式上看,2019年,稻-小龙虾等7种主要种养模式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和水产品总产量的98.61%、98.57%。其中,仅稻-小龙虾种养面积、水产品产量就分别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总量的47.70%和60.84%。

  《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继续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稳粮增效作用进一步凸显,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品牌建设不断推进,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协调发展,产业扶贫效果显著,产业链进一步延伸,稻米和水产品加工业以及餐饮、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功能不断拓展,“稻渔+文化”“稻渔+旅游”等业态亮点纷呈,稻渔综合种养的融合发展水平和产业整体带动能力不断提升。总体上看,2019年,国家和各地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仍然是以鼓励发展为主,同时,规范发展成为整个产业发展的主基调。

  《报告》预计中长期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仍将持续稳定增加。在产业发展质量上,规范发展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伴随技术模式的优化熟化,标准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伴随土地流转和新型经营主体壮大,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成为主流,产业链进一步延长,产业融合和新业态蓬勃发展,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快。

  《报告》建议,当前应根据当前我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形势和要求,在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和政策,构建和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引领,推动产业协调、融合发展四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当前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和问题,保障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来源: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原文链接:http://nyncj.qz.gov.cn/art/2020/9/8/art_1594232_56724716.html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有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其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民事相应主体负责。特产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特时代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主办--全国特产行业信息化应用平台
特产内参特产内参 tcncw.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3596号-14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