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特产内参!
近年来,博白县充分发挥国家级制种大县产业基础优势,聚焦政策支持、产研融合、模式创新,不断优化水稻制种产业发展环境,提升粮食良种生产水平。目前全县水稻制种面积达4.2万亩,年产杂交水稻种子800多万公斤,年产值可达1.6亿元以上,销往越南、老挝等东盟国家及长江中下游、华南稻作区多个省份。
(一)聚焦“政策+资金”双向发力,推动制种产业提标扩面。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加大稻谷生产补贴力度,支持制种新型经营主体购置种子烘干加工设备,提升种子生产、仓储和自动化加工能力。如对制种户每亩补贴200-250元,对制种户购置种子烘干机、精选机、种子筛分车等按设备发票价格的30%进行补助,最高不超过60万元。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获得资金扶持购买了烘干机12台、精选机3台、光选机2台,博白县助农蔬菜专业合作社获得扶持建设种子加工仓储库房约3000平方米。二是探索金融服务。创新育种制种产业金融保险产品,率先在玉林市开展杂交水稻制种政策性+气象指数保险试点工作,在原有制种政策性保险基础上,新增制种气象指数保险服务,通过气象数据监测是否触发理赔阈值,对投保制种水稻进行赔付,降低生产风险和成本,有效提高农户制种积极性。目前已为农户提供1亿多元的风险保障,助推制种产业快速发展,制种面积由2022年的3.2万亩增加到2024年的4.2万亩,覆盖全县13个乡镇40多个行政村。
(二)聚焦“产研+政企”共建互联,推动品种技术创新突破。一是推动龙头企业与优势基地共建互联。博白县政府分别与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大北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博白注册成立广西兆博种业有限公司和博白县创种华南优质稻研究院。成立了博白县水稻行业党委,积极推动龙头企业与优势基地结合共建,搭建“企业科技人才+乡土人才+制种大户”帮带平台,开展联合培养、培训制种人才。依托5个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常态化开展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培训服务,培养了300多名专技人才和2000多名掌握制种技术的农民技术员,重点培育了13位制种大户,带动全县13个乡镇40多个行政村300多位制种小户制种。据制种大户李武海反映,稻苗期福寿螺吃苗、花粉形成期如何施肥攻大穗等问题,都在培训课找到了答案。二是政企合作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采取“院地合作”“校地合作”模式,依托博白县农科所丰富水稻种质资源、传统育种经验,广西农科院、广东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以及大北农集团北京创种科技的先进育种手段,开展制种难题科研课题、“谈谷论稻”学术交流研究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水稻制种品种创新实现数量和质量双突破。成功育成博A等多个水稻不育系和博优64等34个水稻品种。其中“博优64”累计推广种植达5000万亩以上,增产效益高达20.36亿元。近年新审定了博康优9873、新梅优1号等品种,储备水稻种质资源3000多份。
(三)聚焦“公司+基地+制种大户”模式创新,辐射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推行“公司+基地+制种大户”产业合作模式。将村集体经济入股到企业(合作社)中,参与水稻制种生产,通过企业与制种大户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由制种大户集中流转土地与种业企业合作制种,推动种子生产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有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辐射带动群众增收致富。2024年,通过招引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广西恒茂种业有限公司等20多家知名种子企业在博白合作制种,培育了制种合作社2家、制种大户11户,带动制种小户300户以上,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今年以来,制种产业支付农民土地租金2000多万元、农民工工资4000多万元,稳定解决4000多名农民工在家就业,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