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特产内参!
新鲜的蜂蜜让蜂巢格外饱满。刘健 摄
余长福在查看蜜蜂生长情况。刘健 摄
□讲述人 余长福
□整理 记者刘健 通讯员彭锦超
银殿山很高,四季常聚白云,冬季常有积雪,样子像银色宫殿。银殿山的名字听起来很美,事实上它也确实很美,但过去我们生活在银殿山下并不十分“幸福”。之前,我们能选择的营生手段除了在家务农,就是外出打工。我外出打过工,也曾经尝试过种果树和搞养殖,但都因为做不成规模,所以失败了。
我叫余长福,是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镇大江村的农民,也算是村里较早一批专门养蜜蜂的人。其实,我们几乎从小就接触蜜蜂,那时候村里人家家户户都会有一两桶蜂,产的蜜也供自家食用,所以没有人想过这里面有商机。村里有人开始养十桶二十桶蜜蜂时,我才发现,只有养蜜蜂扩大规模相对比较简单,也没有多大的成本。而只要有规模,它就是一个产业。基于这种想法,加上政府鼓励我们发展产业,所以我一开始就养了20桶蜜蜂。
养蜂的成本很低,基本上不需要投入,无非是自己做几个蜂桶,然后点蜡诱野蜂。蜂群繁殖到了一定程度,也会自然分蜂,我们要做的就是再准备一个新蜂桶。
不过,那时候我还是沿用老一辈的养蜂方式,像遇到天气不好,或者过冬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问题。当时大家普遍也会遇到这些情况,所以政府组织我们参加学习,结合过去的养蜂经验,我们的养蜂事业很快就有了起色。四年时间,我养起了80桶蜜蜂,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以前冬蜜只能取一次,现在可以取两次,如果天气好,一桶蜜蜂就能取20斤蜜。春蜜的价格在100元左右,冬蜜的价格在120元到150元,我每年能产2000多斤蜜,理想状态下,每年收入有20万元。
其实以前没有人大规模养蜜蜂,和环境也有关系。过去大家都种果树,就会打农药,一方面会影响蜜蜂生长,另一方面产的蜜质量也不高。这几年种果树的少了一些,而且环境保护好了以后,蜜蜂养殖的大环境越来越好了。
特别是每年春天,银殿山上有上百种野花,野桂花、鸭脚木、野菊花、九龙藤、五倍子还有茶花、柿子花、罗汉果花等等。我们养蜂人从不过多干预,蜜蜂也遵循自然的方式采蜜、酿蜜。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蜜才是真正的“百花蜜”。而且,银殿山上比较有特色的鸭脚木在特定的季节尤其受到蜜蜂喜爱,产出的鸭脚木蜜非常受市场欢迎。
养蜜蜂不用经常去打扰它们,大概一个星期去看一次。现在,我们都是把蜂桶放到银殿山上,最远的蜂桶离我家有十几公里,去看蜂的时候,每天清晨就出发,一直要到傍晚才回来,渴了就喝山泉水,饿了就吃现取的蜂蜜。有时候我们互相开玩笑,说大家当上了“放蜂人”。想象中有点浪漫,其实也是很快活的。
现在,村里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经验,还会互相品尝对方的蜂蜜。其实,要想真正发展好这个产业,也必须全村人联合起来。现在我们的短板还在于市场,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大的市场完全、及时地收购我们的蜂蜜。政府也在帮我们想办法,比如带我们去参加一些展会,还有在他们的朋友圈子里打广告,这两年的销售速度也达到了前两年的三倍以上。对于整体发展前景,我们还是很乐观的。
前面说了,我们只需要每星期或者半个月去检查一下蜜蜂情况,所以我们也有相当充裕的时间做农活或者到周边打零工。相比以前,现在我们心里更有底,时时刻刻都装着咱们的蜜蜂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