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特产内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用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赋能,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目标。
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以特为基”新路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是“一方水土”的责任,也让我们看到“一方水土”蕴藏的无穷潜力,可以挖掘乡土文化中诸如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乡贤事迹等资源,立足资源禀赋,走好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必须立足自然景观、地形气候、生物多样性、农耕文化等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挖掘提升乡村人文价值,要把看得见的好山好水作为产业发展的“要素”,也要把人才、土特产、文化、民俗等“元素”都挖掘出来。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基础上,始终保护好、发掘好、利用好当地的文化“富矿”,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地方发展的特色之路,以乡村之美,留住乡愁之本。
繁荣文化产业,创意赋能打造“以特破圈”新引擎。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通过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推动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既要富脑袋,也要富口袋,推动乡土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一方面,要对地域相邻、资源相近、产业相似的产业进行融合发展、抱团发展,让资源优势更加显著;另一方面,要在同样的资源上进行创造性发展,坚持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例如,“村BA”“村超”火爆出圈,红色旅游专列进乡村,通过开启“体育+乡村旅游”“文化+乡村旅游”的新模式,让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引入更多流量,不仅实现“差异化”发展,又能以特色产业破圈突围,实现村民经济增长,助力乡村振兴。
深耕人才“沃土”,奉献担当绘就“以特制胜”新图景。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同样,要实现乡村文化的持续性发展与传承,当然离不开人才。身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要着力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善用新时代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以自生的文化视角,坚持以农立产、以旅带农,深入挖掘乡村自然和文化资源潜能、盘活乡村闲置资源,融合带动丰富的乡土文化走向大众视野。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以重点产业项目为载体,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形成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人才汇聚的合力,让乡土文化的“各美其美”变为文旅发展、产业振兴的“美美与共”。
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充分培育和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不断推动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做好特色文章、激发农民参与、用好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希望的田野上努力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