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 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湖南‘要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稳步提升粮食产能’。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是不容有失的底线任务。”全国人大代表, 湖南省委农办主任,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袁延文的话语掷地有声。
由于南方丘陵山区较多、田块分散, 耕种难度较大,加上农资价格等生产成本持续上涨, 农民种粮仍然存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对此, 袁延文建议,可通过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再生稻、补齐农机装备短板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措施, 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让更多的农民愿种粮、种好粮, 确保南方稻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高标准农田在节水、节电、节肥、节药、节人工等方面均有明显效果。据调查, 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增加10%-20%,亩均节本增效约500元。 ”袁延文认为,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为此建议:一是加快农田建设立法进程,出台《农田建设条例》; 二是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引导省市县投入, 提高建设标准;三是建立建后管护长效机制; 四是出台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实施细则。
受气候条件影响, 我国长江以南部分地区种植水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如何最大化利用温光资源、让有条件的地区多产粮?袁延文在调研中发现, 推广发展再生稻或许是破解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再生稻是指种一茬收两季, 即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 再收一季具有一定产量的水稻,对提高粮食产量、促进粮农增收、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都有积极作用。 ”袁延文表示,再生稻要实现高产稳产, 品种是关键,要加快开展再生稻品种攻关, 尽快选育适合各地生产需求的再生稻系列品种,并加快开展适应性机具研发, 降低头季机收对再生季产量的损失,同时提升再生季产量。 此外,在统计、补贴等方面进行调整, 激发适宜区地方政府和农户发展再生稻的积极性。
“稳定南方稻区粮食生产, 机械化生产大有可为。”袁延文认为, 机械化生产既省工省时又节本增效。但由于南方山多地少的特殊地形, 农业机械化也存在很多瓶颈制约。要坚持问题导向, 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重点突破丘陵山区机械化瓶颈, 支持农机研发制造,进一步扩大“改地宜机”项目试点范围,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
缺劳力不愿种粮、缺农机不能种粮、缺技术不会种粮, 是一些地方小农户面临的现实困难。小农户如何发展粮食生产?“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但南方稻区山丘区较多,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成本高、难度大。 ”袁延文建议,在南方稻区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整省试点, 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社会化服务机制, 补齐社会化服务短板,让小农户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 加快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原文链接:http://nyncw.sh.gov.cn/xyyw/20220318/959f1ab7e751438aaefb112b8dc0b1b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