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特产内参!
据2月19日苗情调查统计分析,全市小麦平均叶龄6.8叶,亩总茎蘖87.4万苗,分别较上年同期减少0.8叶、11.5万苗。小麦一、二、三类苗比例分别为44.8%、40.9%和11.8%,一二类合计85.7%,较上年少4.3%,小麦苗情总体较好,接近常年。但是,当前小麦生产存在一些隐患,一是三类苗面积比重增加。迟播弱小苗、群体偏少的三类苗增加,可能导致穗数不足、穗型减小。二是冬前化除比例不高。部分麦田杂草基数较高,随着气温快速回升,有利于杂草滋生及病虫害的发生。三是春季气候多变风险大。距离夏粮小麦成熟收获还有100多天,还要经历“倒春寒”、湿渍害、病虫害、干热风、高温逼熟、“烂麦场”等多重“关卡”的考验。
“雨水”节气已过,农时不等人,当前我市小麦进入返青期,正是促进弱苗转壮、控制旺苗过快生长的有效时机,各地要认真贯彻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暨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会议精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组织开展“夺取夏粮丰收百日会战行动”,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技术指导培训,大力推进春季田管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针对当前我市小麦苗情特点,春季管理要以“稳穗、争粒、增重”为主攻目标,因地因苗制宜加强分类指导,突出抓好“一促”(即促弱转壮)、“两控”(即控旺长、控病虫草害)、“三防”(即防冻害、防渍害、防早衰)关键措施落实。
1、清沟理墒,防渍防旱。我市属于南北过渡地带,既可能遇连阴雨又可能遭遇干旱,影响根系对养分、水分的吸收。因此一方面要于小麦拔节前,及早做好麦田沟系补挖和清沟理墒,保证田内外沟系排水通畅;另一方面,局部地区显露旱象时要结合施肥及时灌春水,缓解旱情。
2、促弱控旺,壮苗稳长。一般情况下,一、二类苗不宜施用返青肥。对迟播弱小、群体偏少、预期穗数可能不足,或者前期施肥不足、有脱力落黄现象的麦田,要立即追施接力(返青)肥,可亩追施10~15公斤三元高效复合肥(N、P2O5、K2O各15%)。对秸秆还田量大、苗情过弱的可每亩再加施5公斤尿素,尽早促弱转壮,争穗争粒。对于叶龄偏大、群体偏多、有提早拔节趋势的田块,要在拔节前进行适度镇压或适当化控,控旺促壮防倒。
3、适时化除,防冻药害。对前期化除效果差,目前草害达防治指标田块,要根据草相特点在拔节之前及早选准药剂、用好药量进行化学除草,控制杂草危害。早春茎叶处理,要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上中旬,小麦拔节前(拔节后化除不安全,易导致药害)进行。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唑啉草酯·炔草酸、精恶唑禾草灵等药剂进行防除;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氯氟吡氧乙酸、2甲4氯等药剂进行防除。禁止选用长残留除草剂,以免造成后茬作物药害。要密切关注天气趋势,注意避开低温寒流,掌握在施药前3~5天后5~7天日均气温不能低于5~8℃,防止出现冻药害。
4、精准测报,科学防控。拔节后要及时查报小麦纹枯病并适时防治,在小麦拔节初期,田间病株率达15~20%时,用丙环唑、己唑醇、戊唑醇或井冈霉素等药剂防治,发病严重田块,隔7~10天再防治一次。中后期要加强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的测报和防治。
5、因苗制宜,普施拔节孕穗肥。施好拔节孕穗肥是小麦高产高效的关键。拔节肥施用时间要根据苗情、墒情、返青肥用量等因素适当灵活把握。对返青时群体过小、穗数可能不足的三类苗和脱力落黄严重麦田,提早施用拔节肥,以促进弱苗转壮,争取足穗。对群体茎蘖数适宜的一二类苗麦田,在叶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第二节间伸长1~2厘米、叶龄余数2.5左右时追施拔节肥,一般亩施用尿素5~8公斤和三元高效复合肥(N、P2O5、K2O各15%)10~15公斤,培育壮秆大穗。对群体过大、叶色未正常褪淡的麦田,拔节肥应适当推迟施用,做到叶色不褪淡不施肥。高产田提倡施用孕穗肥,在剑叶(旗叶)露出一半时施用,有显著的增粒增重效果,一般亩追施尿素5~8公斤。
6、防御倒春寒,及早补救。小麦拔节后尤其是拔长两节后,遇到气温0℃以下霜冻,主茎和大分蘖幼穗就会冻死冻伤。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低温寒流来临前对缺墒麦田及时灌水,可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层小气候,缓冲地表温度变幅,减轻冻害发生。在小麦冻害发生后2~3天要及时调查幼穗受冻程度,根据受冻程度迅速增施恢复肥。仅叶片冻害或主茎幼穗冻死率10%左右,不必施肥;茎蘖幼穗冻死率10%~30%的麦田应迅速亩施尿素5公斤左右,每增加10个百分点,亩增施2.5公斤尿素;主茎幼穗冻死率80~100%时,最多亩增施15公斤尿素,争取小分蘖和高节位分蘖成穗,才能减少产量损失、尽可能获得正常产量。要注意增施的恢复肥跟正常施用的拔节孕穗肥互不抵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