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特产内参!
夏秋季节,走进威宁自治县,草山草坡面积广阔,形成天然牧场,处处可见牛羊成群的场景。
据不完全统计,威宁自治县的草山草坡面积有1230万亩,可牧牛30万余头。威宁为什么能养那么多牛?
威宁有百草坪、勺甫草原、木槽梁子、峨嘎梁子、坪箐梁子、马摆大山、西凉山等天然牧场,有较大的养殖承载能力。此外,农户还把牧草种植在田边、地埂,既不挤占农作物种植面积,又可以收割牧草养牛。
在威宁,农户还将废弃农作物转换为牛饲料,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玉米秸秆、稻谷是牛越冬最好的饲料,不需要深加工,简单粉碎,牛就可以食用,同时田间地块的杂草也是养牛的好材料。
威宁自治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张海介绍,威宁养牛历史悠久,家家有养殖历史,人人有养殖技术,养殖产业是群众比较拥护和青睐的特色产业。
“在政府的号召下,2016年我成立合作社,喂了12头牛、100多只羊,牛羊大多赶到灼圃草场放养,通过几年的不断发展,现在发展到牛107头、羊1600多只,养牛的这个路子算是找对了。”威宁自治县雪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管绍刚说,目前合作社带动雪山镇四个村2100多户农户发展牛羊产业。
在威宁养牛,市场一直趋于稳定向好,效益很突出,一头能繁母牛平均1年可以产仔1头,最低3年产2头牛仔。每头牛仔5个月出栏可买5000~10000元。
威宁有西南最大的乡镇级牛交易市场(小海镇牛羊交易市场),每天交易量在1200头左右,交易金额在1500万元左右,全国各地的牛商都会到这里交易,所以不愁买卖的空间。养牛带来的实惠已深得群众的认可。
张海介绍,近年来,威宁自治县紧抓这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能繁母牛养殖,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出台对贫困户养殖能繁母牛奖励扶助政策,按照先建后补、边建边补、以奖代补的方式,结合全县的贫困程度,以一般乡镇1户1万元、极贫乡镇1户1.2万元的补助标准扶持贫困户,指导每户贫困户购买两头能繁母牛,在实现财政扶贫资金精准滴灌的同时,为贫困户找到一条适合自身条件的产业发展之路,也积极动员贫困户用小额扶贫信贷购买能繁母牛养殖。
在威宁自治县石门乡观音山社区养牛合作社,自启动能繁母牛养殖项目以来,小牛刚出生就确权给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头小牛养3、4个月就值1万多元。养牛项目成为了当地老百姓致富的重要抓手。
威宁创新平台运行机制,推动牛产业集约化发展。近年来,威宁注重加强牛产业顶层设计,积极创立平台载体,集中优势力量推进牛产业快速发展。注重贫困户和村集体“两个联结”一起抓,增加农民收入和壮大集体经济“两个效益”一起要。
“威宁能养牛羊,我们还可以从威宁‘十个确保’养殖能繁母牛中去寻找答案。”张海介绍,威宁还出台十个确保,即:一确保购买到位;二确保当年能繁;三确保疫情防治;四确保饲草饲料;五确保品种优良;六确保全面参保;七确保全部入社;八确保厩舍配套;九确保资金安全;十确保多措并举发展“牛”产业。
同时,威宁坚持产业发展“八要素”,切实抓好品种改良、疫病防治、饲草储备、市场运作这四大运行功能,全面提升组织化程度,并100%参加合作社,采取统一管理、分散饲养的模式,实现“资金使用最安全、因户施策最精准、群众参与最积极、经济效益最突出、扶贫效果最显著”的“五最”效应。
据了解,近3年,威宁累计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5亿元,购买能繁母牛5.2万头,共产牛犊3.6万头,增值3.1亿元,实现3.3万户13.9万人的稳定脱贫。截止目前,全县牛的存栏从2016年底的15万头增加到现在的36万头。